top of page

假環保當道 盧鴻智3D與VR 建構真永續生態城市

2019-11-11 經濟日報

 

近年來環保風吹起,以PLA聚乳酸或紙材來取代塑膠容器開始盛行,然而經研究證實,PLA聚乳酸只能在實驗室嚴苛條件下才能自然分解,在大自然不存在這樣的環境條件,所以是完全無法分解、無法回收再利用;另外紙制容器,因承裝食物,表面覆了一層防水膜,要先清洗並分離,餘下乾淨的紙材才能進行回收作業,因分離難度高 、導致成本過高,回收率僅25%,而且紙張原料是木材,木材的砍伐已經造成大批雨林的破壞,棲息其內的無數生物消失;風力發電所產生的低頻噪音,因為頻率越低、穿透力與傳輸距離越大,因此對白海豚、蝙蝠等聲納覓食的生物形成巨大危害,影響的不只是這些生物,而是整個廣大生態鏈;環保的目的是在保護自然生態,而不是沽名釣譽或自我安慰的工具。

       現今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全球的共同目標,因此各國都在建築上與城市內,大批種植樹木,然而經愛荷華大學研究證實,只在建築上或城市內種植樹木,對減少碳排放根本杯水車薪。

盧鴻智博士分析其原因,表示關鍵在於建築的構體不外乎水泥與木材,先不論碳排放量,光是水泥的開採與木材的砍伐,都是對環境生態直接無情的傷害,在大興土木的破壞之後,種幾棵樹是不可能彌補的。

       盧鴻智博士,是科學家兼藝術家,是現代達文西,畢生致力於永續生態的相關技術的研究與創作,他的數十件專利都是獨立完成,大部分都是基於永續生態的科技,從光子晶片、散熱技術、LED與太陽能、以及永續生態建築與城市等、投入他個人全部有形與無形的資產,只為了讓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能和諧共存。

       他表示,真正有心致力於永續生態,就要抱持一顆犧牲奉獻的心,這一點說來容易做來難,因為現今的大環境,要做真正的永續生態,面對的是龐大的困難與挑戰,而且孤立無援,甚至沒有回報,無疑是做一件愚公移山的傻事。

 

       他從來沒後悔過,因為科技的發展始終來自於人類的貪婪,導致現在地球環境的破壞,已到幾乎無可回復的地步,根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最新報告:「大面積森林砍伐、土壤侵蝕、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或大氣中二氧化碳累積,全球生態系統超支的情形變得越來越明顯。二氧化碳又導致氣候變遷及更加頻繁發生極端氣候現象。」創辦人Mathis Wackernagel表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不可能超支使用了1.75個地球後又不產生任何破壞性。」

 

       科學家有兩種,大部分都是以愛迪生為榜樣,他的研究發明都是其團隊群策群力的成果,光環集中他一人,於是他成為大家讚譽有加、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只有極少數人效法尼古拉特斯拉,他的研究發明都是獨立完成,而且堅持走對的路,不向現實低頭,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成就世界,盧鴻智博士就是這樣的人。

他無奈的說,其實眾所周知,導致大面積森林砍伐的起源,就是木制產品的使用,包括房屋、裝潢、傢俱、紙製品等,導致土壤侵蝕的起源,就是砂石的開採,用之於鋼筋水泥構體、包括建築、公共建設、交通設施與橋樑等。明明現在科技已經早有仿木、人造石的綠建材、以及玻璃鋼構的建築、都是耐天候且高回收可再利用性的材料與工法,可是我們看到的依舊是水泥大樓、原木裝潢,甚至國內外眾多媒體報導,將木制大樓美譽為綠建築,人類常常自已為是的干預大自然,結果就是造成大災難,然而媒體的追捧,造就假綠能與假環保當道、而苦口婆心地呼籲卻得不到重視。

 

    盧鴻智堅持自然資源的最小化開採,所以他從來不接的設計,包括水泥構體的建築、木制的裝潢、華而不實光利用率差的燈飾、破壞自然景觀的地面型與水上型的太陽能與風力等。

 

       即使因為這樣導致生意門可羅雀,三餐不繼,他也依然堅定向前,持續在永續生態上孤軍奮戰;他開玩笑的說,他一天只吃1或2餐,穿的用的都是網購或賣場打折買的,時間幾乎都花在讀書跟創作,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彷彿就是說他自己。

  

     近來他致力於將3D與VR用之於創作之上,在過去,每一個發明都需要先打造原型樣品出來,然而打樣本身就是花錢、花時間、且浪費資源,而且製造碳排放,所以當VR技術成熟之後,他利用VR將他的發明與創作,建構在他的數位世界裡面,有興趣的客戶,隨時都可以進去觀看欣賞。

 

      他最新的作品: 虛擬實境生態城市 (THE VR ECO CITY),是將其專利[永續生態之建築與城市]的實體化創作。

 

       圖1 是其永續生態城市的一個示範社區鳥瞰圖,建築體都是玻璃帷幕鋼構,裝潢採用人造石與仿木,如圖2 所示;每棟大樓樓頂都設有太陽能空中庭園,紅色太陽能構築發電走廊,同時遮陽又發電,因VR城市規模大、運算量超過硬體負荷,所以只能以一棟為例,如圖3所示;每個社區都設有一棟諾亞方舟式生態大樓,如圖4所示,大樓內以智慧控制環境培育該社區,原始應該存在,現卻瀕危之動植物、如圖5所示;每個社區的中央都設置有滯洪池生態公園,如圖6所示,滯洪池提供暴雨時的洩洪,避免城市淹水,平時收集雨水迴圈利用,周邊設有紅色太陽能發電走廊,除了發電,還能提供市民休憩空間,同時種植大量大喬木,如圖7所示,因大喬木能提供最佳水土保持與光合作用,有助減少碳排放,有別於目前普遍種植的灌木或小喬木,雖灌木或小喬木能開美麗的花朵而廣受民眾所愛,然而其水土保持與減碳能力,與大喬木相差甚遠。

      

圖1、永續生態城市示範社區鳥瞰圖

圖2、永續生態示範社區的建築體都是玻璃帷幕鋼構,裝潢採用人造石與仿木

圖3、每棟大樓樓頂都設有太陽能空中庭園,並設有太陽能發電走廊

圖4、每個社區都設有一棟諾亞方舟式生態大樓

圖5、諾亞方舟式生態大樓內,以智慧控制環境培育該社區瀕危之動植物

图6、每個社區的中央都設有滯洪池生態公園

圖7、生態公園的滯洪池周邊,設有紅色太陽能發電走廊、以及種植大量大喬木

 

      因篇幅有限、相關技術內容可洽詢盧博士虛擬實境設計工坊,網址: https://VRdesignPRO.wixsite.com/DrLu,盧鴻智的設計,都可以戴上VR在虛擬城市內自由隨意漫遊,不只是360視點而已,但須有支援room-scale VR 的裝備才行,例如HTC vive 或 Oculus rift,因該設計檔高達近5GB,無法分享,所以提供第一人稱視角的永續生態城市的演示影片供大家觀賞,

鏈結:

  

     地球的永續是每個人的責任,資源珍貴,不是有錢就可以隨意的浪費與破壞,因為苦果是地球上每個生物都會共同承擔,地球只有一個,至少現在科學家都還沒找到第二個地球,即使找到了,若還是同樣的模式在運作,第二個地球的毀滅也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期待大家共同支持盧鴻智博士的理想,一起維護美麗的地球,創造人類與所有生物都能和諧共存的美好世界。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Dr. Lu's  Studio  盧博設計工坊

 

Dr. Hung-chih Lu ​(盧鴻智博士) who is a scientist and artist and devotes to the R&D of all sustainable ecological 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has more than 30 patented technologies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The world's first a man who has 12 multi-fields skills:

01. Urban Design                                                            02. Architecture/Glass House Design

03. Landscape/Garden Design                                     04. Interior Design

05. Illumination/Lighting Design                                06. Scientific Feng Shui Design

07. Solar System Design                                                08. Installation Art Design

09. 3D Modeling and Animation rendering             10. Thermal Insulation/dissipation design

11. Industrial Design

Welcome to business cooperates with Dr. Lu to get the fun yet kep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goal of my whole life is to save the earth in a sustainable ecology. I welcome people who are like-minded to work together. If you don't want to do, don't force it at all. Black hearted money gets rich, conscience money is hard. People have their own way in his life and follow the fate.

  • Facebook
  • YouTube
bottom of page